为了让贫困小学生能读到更多的课外书,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的年轻女校长李灵来到郑州,推着破旧的三轮车在小区里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试卷、教辅材料等。经媒体报道后,许多人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给李灵送去学生课外读物、文具,还有人为她的学校捐款。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给李灵的学校配备“希望书屋”,已经配发到周口市。(《北京青年报》6月20日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199716)
年轻的李灵也许有些幸运,因为她是勇敢的,我相信她是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的教师。不过,看到她不辞辛苦在城市奔波收购旧书准备拿回去给乡村的孩子们看,总让人心里有些发酸。农村的孩子们多可怜啊,农村小学的教师又是何其无奈!
同样作为一个乡村教师,多年来我对农村孩子没书可读这种令人无奈的情况“耿耿于怀”,多次呼吁农村学校为孩子创造阅读条件。但是,要想拥有足够的图书,对许多乡村学校来说的确勉为其难,一句话——没钱。根据现在的书价,即使一个只有一二百学生的小学,每人一本书,也得两三千元以上的资金。大多数的乡村小学靠政府拨付的教育经费勉强支撑日常开支,还能到哪里找这一笔“巨款”?更别说办个象样的图书室了。
十几年前,一些农村小学为应付所谓的“六配套”“达标”检查,也曾经做过几个小柜子,放几本上级分配的一点销路不畅的积压图书以及为凑数要学生“捐”的乱七八糟的早该打成纸浆的图书杂志,然后在门口挂个“图书室”牌子,但基本不对学生开放。“六配套”十几年了,学校也“达标”十几年了,可学生除了课本之外,还是无书可读。
实质的问题就这样叫人泄气,学校没有富裕的资金充实图书室,政府拨款似乎也没有考虑购买图书。最有可能读书的人竟然也享受不到小范围的公共图书阅读服务,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阅读习惯又能怎样培养得起来呢?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或“公民文化素质提高”不过是口号而已,根本就是无源之水。
虽然我很相信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以及政府拨付教育经费逐渐到位,农村学校图书室也会充实起来。可是,农村学校规模一般比较小,即使合并一部分学校,一所学校也不过四五百学生。很多学校目前合并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一二百个学生的学校还很普遍。如果给每个学校都配图书室,书多了利用率不高,等于浪费,书少呢,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因此,我设想:每个乡镇由中心学校牵头,办个“中心图书馆”,给各所乡村学校分配一部分图书,隔一段时间,各学校之间互换图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去“中心图书馆”借阅。这样,一个乡镇内暂时还不怎么富裕的教育经费在图书方面就不会出现重复开支,可以买更多的图书,图书利用率提高了,师生的阅读需求也得到更大的满足。
不知道各地政府是否愿意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当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向乡村学校捐书,也是很值得提倡的一个办法。也许大家有更多更好的办法,不妨贡献出来,让众多的乡村孩子早日读到更多更优秀的图书。但愿我们不会再看到乡村教师到城市收购旧书的“新闻”了。
评论